2016年4月19日,化石能源补贴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围绕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关注的化石能源补贴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了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经验以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不合理的化石能源补贴占用了财政资源,加剧环境恶化、公众健康以及气候变化的风险,削减了对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推进化石能源补贴改革与能源转型,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在2009年匹兹堡的G20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曾倡议“在中期内合理化并逐步消除鼓励浪费型消费的无效补贴”,这一承诺在之后的每一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均得到重申。
今年4月22日,《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世界各国将一起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等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9月在我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中国作为主席国将与其他G20成员紧密合作,人们普遍期待此次峰会能为淘汰低效化石能源补贴设定“具体日期”。
据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补贴倡议(IISD-GSI)研究员理查德•布赖迪(Richard Bridle)在会上介绍,不同国际机构对化石能源补贴的定义有所不同。根据其对化石能源界定的补贴,曾开发出不同的估算化石能源补贴的方法与模型。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经历了各种挑战。能源组合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多种补贴互相交叉的局面,扭曲了能源生产需求的成本与价格信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指出,这一扭曲现象引起对能源的过度消费,导致能源组合无法实现优化,增加了能源安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成本。
根据国际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理查德•布赖迪表示,成功实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需要立足于各国国情,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共同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以形成补充和配套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
2009年,G20峰会形成自愿性的化石能源补贴报告机制。2012年,G20峰会提出建立化石能源补贴同行审议机制。
中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升波分析说,其中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的多个层面,需放在当前经济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当前税制改革框架下,综合考虑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制定有效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鼓励浪费、低效的化石能源补贴,以减少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科学地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化石能源改革路线图。
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化石能源以及能源定价机制,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的定价机制,使价格真实地反映资源、环境、气候等外部成本,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煤炭资源税、环境税和碳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说。
最优质的能源供给网络应该是经济廉价、环境友好、供给系统智慧化的网络,并能够柔性应对突发性冲击,刘强认为。
发改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能源补贴改革需要符合市场化推进的过程,并避免单独冒进。
围绕未来中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这一核心议题,与会专家还提出建立完善产业补贴评价体系、化石能源补贴改革应与宏观财税体制改革结合、化石能源补贴政策应区别对待等相关建议。
此次研讨会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补贴倡议、创绿中心等机构联合举办。来自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国内外智库和驻华使馆等机构的60余位专家代表参会交流。
2016-04-20《环境影响评价》 孙钰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