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第一份针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与行动的专业研究报告——《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北京论坛在北京联合国驻华大楼举行。此次论坛由联合国气候和环境工作组和《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主办,来自联合国驻华机构、多国驻华使馆、国际非政府组织、中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
2015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年,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联合国共将举行三次高级别会议,在9月联合国特别峰会期间将批准“后发展议程”拟定目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7月已举行“可持续发展政治论坛”,对千年发展目标进行评估。联合国193个成员国8月通过后发展议程。习近平主席将出席9月的联合国特别峰会,共同批准未来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机遇,经中科院专业团队努力,中国首份《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已出版发行。
自2012年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开始规划编纂中国首份《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经过三年时间完成,针对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及时空差异,推出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中国学派研究成果。该报告是一部以可持续发展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系统学方向为导引的深度可持续发展学术成果,报告共70万字,图表158幅,由总论、主题篇、指标篇、统计篇四个板块构成。
该报告首次全面评价各国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目标预期。应用独创的可持续发展拉格朗日点理论,定量计算世界代表性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表。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开放工作组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修改建议,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家等五大类型国家,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优先次序排列的目标组合。独立设计完整指标体系,首次定量计算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出测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评价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净资产。对后发展议程可能遭遇的全球挑战,进行全面梳理。
自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与千年发展目标实施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进入到后发展议程阶段。该报告指出,后发展时期将面临重新评估并制定目标体系、迎接全球网络化、充分关注国家GDP质量、寻求统一定量标准、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等五个重大挑战。在2030年前,全世界可持续发展行动必须在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取得反贫困明显成效,治理结构进入良性状态等三项目标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整体上全面提升国家GDP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与行动结果最终体现的世界标识。
自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莱报告发布至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已形成三个基本共识:坚持科技创新克服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寻求发展动力元素;坚持财富增加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维系发展质量元素 ;坚持优化制度安排增加社会管理的理性程度——体现发展公平元素,从而将可持续发展从行动提升到科学的新阶段。进一步求取这三大元素交集的最大化,将是未来深化可持续发展的总取向。
依照可持续发展拉格朗日点理论,根据国际公认数据,该报告在设定前提下计算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表。在时间表中,全球最早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是挪威,时间为2040年。世界最大发达国家美国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是2068年。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2079年。全球最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是莫桑比克,时间是2141年。全球最早与最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的年限相差101年,相当于一个世纪。
作为一份连续性报告,《世界可持续年度发展报告》将持续地全方位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趋势与进展,并以中国学派的理论方法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评价,对于可持续发展从行动到科学的演进与归纳,结合中国实践和世界典型案例,做出独立研判。该报告认为,从2015年到2030年,将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从认识走向实践、从号召走向落实、从行动走向科学的关键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