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访问量:435784

特别关注

  •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探讨

    郭森;牛皓;吴健超;

    新污染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慢性或潜在危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制度,可在新污染物防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家对新污染物的管理要求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体系中对污染物的管理要求,从管控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治理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全面开展新污染物评价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分阶段强化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后续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强化新污染物评价管理提供参考方向。

    2025年03期 v.47;No.27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基于指标分析法的新污染物管控分级技术研究——以石化行业为例

    张晓惠;张斌;童银栋;王越;

    新污染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为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针对性,须按照新污染物管控的紧迫性对新污染物分级归类。本研究聚焦石化领域,基于产业链视角,对石化行业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采用现场调研、专家咨询、标准对照等方法,建立了由205种物质构成的石化行业新污染物指标库。采用指标分析法构建了新污染物分级管理的三级指标体系及评分规则,将205种石化行业新污染物按照重点管控、优先评估、优先关注分为3类。本研究旨在为石化行业新污染物分级管控的深入研究与实践示范提供明确的研究边界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7;No.27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新污染物治理和国际公约视角下POPs废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履约进展

    任志远;左娆;王钼婕;彭政;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新污染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在极小剂量下就能造成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POPs废物是其进入环境并造成危害的重要途径,为此,《斯德哥尔摩公约》《巴塞尔公约》要求对其采取环境无害化管理。随着越来越多曾被规模化使用的POPs被增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管控清单,POPs废物的管控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本文梳理了公约体系下POPs废物管理技术导则的变迁,结合新污染物治理和履约要求,对比分析国内POPs废物管理的短板和不足,为完善基于风险控制的POPs废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47;No.276 12-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江苏省某电子产业园周边土壤溴代阻燃剂赋存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曹智华;王睿;杨凯;程红光;

    为了探明溴代阻燃剂(BFRs)在电子制造业用地的污染状况,以江苏省某电子产业园为例,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了土壤样品中8种传统BFRs多溴二苯醚(PBDEs)和6种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含量,评价了与其相关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电子产业园周边土壤中∑_(14)BFRs的质量浓度(以干重计)为102~1 212 ng/g,∑_6NBFRs和∑_8PBDEs的质量浓度均值(以干重计)分别为251±241 ng/g和116±189 ng/g。以十溴二苯乙烷(DBDPE)为代表的NBFRs正在代替十溴二苯醚(BDE-209)等PBDEs成为土壤中主要的BFRs。尽管BDE-209的致癌风险和BFRs的危害指数均在安全阈值内,但对环境中PBDEs的管理值得引起重视,因为其在较低暴露剂量下就可以产生较高的健康风险。本研究调查了典型电子制造业土壤中BFRs的赋存特征,为新污染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47;No.276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圆桌论坛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完善方向

    张雅涵;吴凯杰;

    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在政策推动下已进入制度完善阶段,但法律规范构建还未完成,现行法律规范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规定存在制度内涵不够明确、制度定位不够清晰、制度规范较为粗疏等不足,制约了制度的改革发展与有效实施。面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规范层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应把握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契机,理顺以法典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条款为核心的立法安排,采取“法典+单行法”的双法源结构,并明确法典内部条款分工的建议。

    2025年03期 v.47;No.27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我国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进展

    于惠博;周嘉婷;吴婧;

    健康影响评价是评估政策、计划或项目对人群健康潜在影响的程序和工具。目前,我国健康影响评价正处于完善技术方法与制度体系的关键阶段,亟须对现有实践进行系统性诊断。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结果显示,我国健康影响评价研究热点聚焦于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和工程项目三大领域。其短板主要体现在制度机制不健全、技术方法本土化不足、项目评估依附环境影响评价框架、健康维度覆盖不全等问题,未来需依托新兴技术和制度建设深化应用,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年03期 v.47;No.276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浅析海底油气管道工程发展及其环境保护措施

    闫文娟;谢双蔚;李政明;孔子科;吴伟;

    海底油气管道是海上油气输送的重要设施,海底油气管道工程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海底油气管道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了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大气及海水水质环境等的影响,指出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损失的主要途径,源头控制与清洁能源应用是治理船舶尾气的主要方向,《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 3552—2018)是处置污水的重要标准,分类收集、贮存、转运是处置固体废物的主要原则。最后,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经验,从环保选线、管道材质选择、施工方案优化和污染物产生量控制等方面对海底油气管道工程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海底油气管道工程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2025年03期 v.47;No.27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实践交流

  • 浅析CCUS技术在油田应用中CO2泄漏途径及监测方法

    张璇;朱妍;陈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碳中和方法之一,但CCUS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着二氧化碳泄漏的风险。本文以CCUS技术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分析了CCUS技术在油田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断层泄漏、井筒泄漏和盖层泄漏3种CO_2泄漏途径,阐述了国内外防泄漏监测方法,并从大气、土壤、植物生态和水质等方面对现有防泄漏监测指标进行评估。

    2025年03期 v.47;No.27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潍坊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马云云;王秉杰;肖泱;张国涵;涂爱琴;宋瑞;

    为探究山东省潍坊市大气颗粒物的时空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2022年11月—2024年3月的潍坊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潍坊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及典型污染月剖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扣除沙尘天后,以PM_(2.5)、PM_(10)为首要污染物的中度、重度污染天均集中于秋冬季采暖期;潍坊市主导风向东南风与次主导风向西北风风频相近,PM_(2.5)污染相较于PM_(10)更易在低温、高湿、高压、小风的气象条件下出现;PM_(2.5)、PM_(10)均与NO_2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东南风与西北风交替出现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积累且不易扩散;市域南部的丘陵区对高空传输的沙尘具有较强的阻滞能力。

    2025年03期 v.47;No.276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 重庆某遗留磷肥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王世玉;张君南;张亚宁;梁存珍;朱玲;焦文涛;

    随着我国对磷肥需求的增大,磷肥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针对重庆某典型废弃磷肥厂,采集了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分析As、Cd、Cu、Pb和Hg 5种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其在研究区内的水平分布规律;针对不同深度的样品,研究其垂向迁移规律;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其存在的风险。结果表明,表层土壤As、Cd、Cu、Pb和Hg平均质量浓度依次为7.52 mg/kg、0.29 mg/kg、53.18 mg/kg、24.82 mg/kg和0.27 mg/kg,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研究区土壤背景值,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非均质性。整体上土壤重金属质量浓度在2 m处分布较高,黏土层的存在阻碍了其在垂向上的迁移。废弃物堆置区及生产厂房处潜在风险较高,Hg和Cd是主要影响因素。表层土壤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均低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限值(10~(-6)),但致癌总风险接近于限值,应引起重视。

    2025年03期 v.47;No.276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环境科技

  • 平板玻璃工业碳排放特征及减碳路径

    吴莉萍;谢耕;陈敏;陈劲帆;李白雪;赖明敏;

    以重庆市多家平板玻璃为例,分析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碳排放环节及排放水平。在分析平板玻璃工业碳排放特征及碳减排要求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平板玻璃工业减碳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提出了平板玻璃工业减碳路径。

    2025年03期 v.47;No.27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 基于HYDRUS-1D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定量评价

    赵红梅;赵勇;蒋厦;杨康年;周玉杰;

    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光伏园区为例,应用HYDRUS-1D软件开展包气带防污性能定量评价,通过在包气带土壤剖面上设置N1(20 cm)、N2(100 cm)、N3(200 cm)、N4(500 cm)、N5(777 cm)5个观测点,分析事故工况下废水渗漏引起的污染物下渗迁移过程,统计不同深度、不同时间特征污染物浓度削减情况。研究发现,受包气带土壤层吸附、降解作用影响,到地下水面观测点时,污染物最高浓度已较源强浓度削减高达99%。

    2025年03期 v.47;No.27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安全风险矩阵评估的应用研究

    蒋明华;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稳定运行不仅是确保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的基石,更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本文以上海市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事故风险理论,构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环境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矩阵。依托该矩阵,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运营阶段环境安全风险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估与分析研究。评估结果表明,处置利用类经营单位对于安全环境风险的管理水平相对焚烧类和电子拆解类经营单位有待提高,填埋及收集类经营单位风险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建议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要从准入与管理机制、降低安全风险、强化培训与规范建设等方面入手,增强相关风险的防控意识和优化管理机制。相关研究的结果对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与监管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

    2025年03期 v.47;No.27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区县尺度水环境管控分区下环境容量测算与预测——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

    黄昌前;朱康文;张晟;黄豪;陶光彪;

    本研究基于綦江区水环境特征,通过划分水环境管控分区(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结合环境容量测算与未来污染排放预测,提出差异化管理策略。结果显示:一般管控区COD和氨氮总容量分别为9 416 t/a和696 t/a,采用虚拟排口法保守核算,预留10%环境余量。未来新增污染排放中,工业源负荷增速显著,2035年COD和氨氮新增量较2025年增长81%和92%,集中于綦江中游段工业区;生活源负荷增速平缓(+9%),但北渡区域贡献超70%。至2035年,总排放量(COD 3 238.53 t/a,氨氮414.15 t/a)未超环境容量上限,但工业源高增速及热点区域污染集中需优先管控。

    2025年03期 v.47;No.27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西南山区区县尺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

    张方辉;朱康文;杨春华;郑莉;马榆杰;周浪;

    本研究基于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核算体系,采用水量平衡法、影子工程法及替代成本法等方法,系统核算了2021年重庆市武隆区GEP,重点解决洪水调蓄与水源涵养功能的重叠核算问题。结果显示:(1)武隆区2021年GEP总值达2 393.14亿元,单位面积GEP强度为0.828亿元/km~2,人均GEP达58.82万元。调节服务占据主导地位(83.4%),凸显区域作为长江上游山地生态屏障的核心功能。(2)林地与耕地是GEP主要载体,分别贡献73.95%和17.28%的总价值,其水源涵养、碳固定及农林产品供给功能构成生态经济基底。(3)GEP空间分异显著,仙女山、白马山等自然生态密集区GEP占比最高(如仙女山街道279.77亿元),而建设用地扩张导致中心城区生态价值较低,反映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博弈关系。(4)物质产品供给以水电(26.30亿元)和耕地作物(63.28亿元)为主,文化服务则依托生态旅游实现49.11亿元价值转化。

    2025年03期 v.47;No.276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环境影响评价驱动新污染物源头防控

    <正>新污染物因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新挑战。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作为预防环境污染的第一道防线,环境影响评价正逐步成为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要抓手。2025年,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5] 28号)(以下简称《意见》),首次系统性地规范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新污染物的环境管理要求,为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03期 v.47;No.27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IAPA文摘

    <正>IAPA简介《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估》(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IAPA)是由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IAIA)主办的环评专业期刊,主要刊载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评估以及环境、社会、健康、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评实践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与IAIA协商,自2017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杂志将翻译刊载IAPA全部论文摘要,并每年刊载一篇优秀论文的全部译文,以期为国内环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际环评发展概况的全新窗口。相关摘要包含了与论文同等数量的主要信息,同时注明了全文链接地址,能够基本满足读者了解行业先进研究成果的需求。

    2025年03期 v.47;No.276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 ]
  •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重庆环境科学》,于2013年9月改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2025年03期 v.47;No.276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