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访问量:441627

特别关注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体系定位与法典表达

    张雅涵;吴凯杰;

    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应抓住当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立法契机,推动其法制化进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环境法体系中的定位是具有规划性质的环境法基本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约束政府行为,而非充当行政执法的直接依据,且在外部与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相互衔接。生态环境法典应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提供核心法律规范,并对概念定义、基本权利义务配置、相关制度衔接与法律后果等重点内容作出规定。

    2025年04期 v.47;No.27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 法典化时代核设施分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

    胡帮达;徐杰;郝佳;黄力;

    分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核设施实施严格管理的制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关于核设施四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关于核设施两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并不冲突,系环保与安全立法目标之视角差异所致。核设施分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体功能在于确保将核设施的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程序功能在于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行政决策民主性。未来制度改革应在维持该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纠正“分阶段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朝提高监管效率的方向发展。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相关条文中规定对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划分采用分类管理原则并列出分类考量因素,以提高核设施分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效力,增强其实施的可操作性。

    2025年04期 v.47;No.277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违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义务的追责制度设计

    严厚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本文阐述了当前规划环评制度突出的“落地难”问题;深入探究其成因,指出主要问题在于对未履行规划环评义务的违法行为追责不力,或者以程序性补救代替实质性追责。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前规划环评追责难的原因主要在于追责机制过于依赖“结果导向”,以及追责的启动程序存在障碍。最后,本文提出完善规划环评追责制度的建议:在生态环境法典中完善规划环评中的追责机制;对已经发现的规划环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责,不能以程序性补救代替实质性追责;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规划环评追责中的作用;将规划环评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向人大报告的事项。

    2025年04期 v.47;No.27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 “适度法典化”视角下能源法律规范“入典”路径研究

    赵悦;高艳菲;

    能源低碳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探析能源法律规范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模式选择与衔接方案,对推进能源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适度法典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能源法律规范“入典”需解决的规范“同步”、范畴“同约”、概念“同频”等问题,提出了能源法律规范在生态环境法典实质逻辑主线的指导下辩证“入典”;阐述了能源法律规范单独成章的模式选择利于纾解能源法律体系规范、范畴和概念不确定的难题;全面论证了能源法律规范“入典”的制度选择,明确能源相关章节的核心概念、界定能源相关章节的范畴、择选能源相关章节的规范,为推进能源法律规范与生态环境法典的有机衔接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7;No.277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 ]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体系中替代性修复概念的匡正及其法典表达

    张露;王社坤;

    替代性修复在规范层面和司法适用中呈现出多重面相,需要对替代性修复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中的体系定位进行厘清,以此实现对替代性修复概念的匡正。本文梳理了替代性修复作为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作为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期间损失或永久性损失赔偿责任的特殊履行方式及作为金钱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转化履行方式的三重面相;剖析了替代性修复与生态环境修复责任、金钱类赔偿责任的关系;明确了替代性修复责任的制度目标应为实现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的等量恢复。应当在生态环境法典中对经过概念匡正的替代性修复进行规范表述,为司法实践中替代性修复的准确适用提供规范指引。

    2025年04期 v.47;No.27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管理聚焦

  • 新环保法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实施10周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侯佳儒;王琳瑜;

    新环保法实施10年来,对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运用取得一系列成效,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然而,反思现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其仍存在责任分配比例失衡、责任范畴边界模糊及责任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已进入立法审议程序,亟须抓住法典编纂的契机,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规范多元主体责任分配、细化政府各部门间联动机制、增强外部监督机制可操作性等,以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2025年04期 v.47;No.27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政策历程、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

    仇洁;许小娟;林乃峰;张琨;邹长新;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性举措。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提出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政策演进历程、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仍存在法治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性规范约束力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和区域协同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此,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需通过完善法治体系与政策保障、强化跨部门协同与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基于自然单元的跨区域无缝衔接、健全动态管理与智慧监管体系等优化路径,实现从被动划定到主动治理的转型,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025年04期 v.47;No.277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 ]
  • 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改革的实践面向及完善路径研究

    高翔;孙康元;张治忠;耿维顺;毛新兰;王丽莎;徐哲;

    本文在对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告知承诺制的定义、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环评告知承诺制的实践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环评告知承诺制在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提高环评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成效价值,重点指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支撑保障不足、环评制度预防功用削弱、事中事后监管举措不力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提升环评文件质量、完善优化适用规则、提高后端管控能力等措施完善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发展的路径,从而推动环评告知承诺制健康有序实施。

    2025年04期 v.47;No.27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实践经验与展望

    李娜;张新华;孙凡;李闯;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部分地区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改革工作的实践经验,梳理其在优化审批流程、统一标准模板、推进平台建设、创新惠企政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主要做法。针对当前制度改革在审批内容不统一、平台衔接不畅、审批要求不一致等方面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提出制修订政策文件、标准化同类信息、整合优化系统平台等对策建议。此外,本文在上层制度设计、总量衔接、多评合一和AI技术赋能等方面也提出了展望。

    2025年04期 v.47;No.277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 干热河谷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以小石门水库为例

    曹东福;段堃;邓丽萍;蒋学龙;马猛;

    为深入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系统、精准布局保护措施体系,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云南省楚雄州小石门水库生态影响评价区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记录到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12种其他野生动物。调查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干热河谷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揭示该类地区具有丰富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应给予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保护小区、构建生态廊道(桥)、强化生态监测等保护措施,可为水利水电工程立项和开工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04期 v.47;No.277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环境科技

  • 成渝双城经济圈地表热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区域人口数量耦合关系研究

    周浪;雷波;

    为研究地表热环境与区域人口之间的关系,利用2001—2020年MODIS 11A2产品的遥感数据结合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进行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究研究区内热环境在时序上的变化与空间上的分布模式与格局,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区域热环境在时序上变化与空间分布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成渝经济圈区域热环境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及人口之间的耦合关系。结论表明:(1)在2001—2020年间区域热环境出现周期性震荡变化,在第8年和第14年两个时间点周期性震荡性幅度最大。(2)地表热环境分级在空间上有明显的聚集效应,高温区域集中表现在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范围内的区县,其中武侯区、成华区、渝中区为主要高温地区代表,空间上表现出“两核心、众分散”的特点。(3)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人口普查数据时点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节点,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44、0.578和0.663。通过分析Person相关系数,区域内人口密度与数量和地表温度之间在p<0.01级别下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2025年04期 v.47;No.277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西南山区县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解析

    黄昌前;朱康文;张晟;向秋洁;黄豪;陶光彪;

    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与综合评估方法,对綦江长田县级自然保护区2018—2022年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长3.16%,景观聚集度提升1.32%,地上生物量增加17.25%,森林覆盖率达84.85%,生态系统结构持续优化;(2)物种丰富度提升13.03%,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固碳功能分别增强41.17%、12.63%和16.21%,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3)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Ⅰ~Ⅲ类),核心区/缓冲区生态侵占面积减少0.54%,人口密度下降3.99%-10.11%,但外来入侵物种占比达40.58%;(4)生态环境变化综合评分83.53(变好),状况评分70.53(Ⅱ级),保护成效总体评价为“良”。研究揭示了生态工程对生态恢复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外来物种防控需加强,为县域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7;No.27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感潮河道清淤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陈晖;李明;王珍;黄广灵;冯梓洵;

    受感潮河段往复流影响,河道清淤扰动下产生的大量悬浮物无法快速向下游输移,将会持续影响水体的光学特性和生态功能。以广州市前航道为例,通过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感潮河段清淤后悬浮物输移扩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前航道底质粒径小,受扰动容易再悬浮。清淤施工期扰动的悬浮物扩散影响总面积为600.4 hm~2,影响范围为施工区上游10.5 km至下游2.4 km的区域。施工停止后,悬浮物会快速被水流稀释。总体来看,本次清淤施工不会对珠江前航道其他区域的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

    2025年04期 v.47;No.277 80-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植被恢复工程对极端气候抵御能力的动态增强模拟方法

    胡旻玥;

    为动态模拟植被生长过程,提高模拟的全面性,研究植被恢复工程对极端气候抵御能力的动态增强模拟方法。本研究通过引入微生物群、丰富树木种类、优化土壤性质,制定三种植被恢复策略;利用陆-气耦合区域气候模式的动态增强模拟方法,动态模拟植被生长过程,全面模拟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策略下,植被恢复工程对极端气候的抵御能力。实验证明:引入植物根际促生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巴西固氮螺菌的微生物恢复策略,具有较强的固碳、固氮能力,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即该策略作为最佳的微生物群恢复策略;油蒿与柠条混合种植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高达0.89左右,作为最佳的丰富树木种类恢复策略;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的根体积最大,作为最佳的优化土壤性质恢复策略;应用单一植被恢复策略时,研究区域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范围均较大,应用引入微生物群、丰富树木种类、优化土壤性质的组合策略后,可显著降低该区域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范围,提升植被恢复工程对极端气候的抵御能力。

    2025年04期 v.47;No.27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简讯

    <正>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4项举措,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安排部署。一是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包括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等。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包括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等。三是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包括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等。四是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包括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江河水环境治理。五是传承弘扬水文化,包括保护水文化遗产、传播水文化。六是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包括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等。

    2025年04期 v.47;No.27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 ]
  • 生态环境法典:体系整合与制度创新

    <正>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历经40余年发展,现已形成包含30余部法律、 100余件行政法规和1 000余件地方性法规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然而,现行法律因采取分散立法模式,缺乏体系化,导致单行法之间内容重复冲突、法律适用不畅,亟待系统性整合以提升执法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深化改革总目标,并明确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2023年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202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立法进程取得关键突破。

    2025年04期 v.47;No.27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科学文献的评论性综述(上)

    Alan Bond;Dirk Cilliers;Francois Retief;Reece Alberts;Claudine Roos;Jurie Moolman;吴成志;马煊怡;

    关于人工智能(AI)在环境影响评价(EIA)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包括在研究中的作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AI大型语言模型(LLM)聊天机器人有可能提高EIA研究的效率,但其输出结果可能引发担忧。本文研究了使用LLM聊天机器人对聚焦于AI在EIA中应用的文献进行评论性综述时可能节省的时间。通过结合使用ChatGPT和Elicit,对与AI在EIA中应用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评析,识别出12个关键问题,并在3天半内实现从初步构思到完成本文。本文制定了一项协议,以帮助研究人员验证通过Elicit(或其他机器学习工具)提供的证据,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新成果。通过3位同行评审员的评论,能够更客观地反思LLM聊天机器人输出的可信度、时间节省的合理性及未来在这种情况下应用LLM聊天机器人所需的研究。

    2025年04期 v.47;No.277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 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常务会议

    <正>7月30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及应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放射性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冲击试验指南》《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耐热试验指南》3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下简称3项标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

    2025年04期 v.47;No.277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重庆环境科学》,于2013年9月改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2025年04期 v.47;No.277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